市西中学之简史

赵传家

 

    本校自改今名以来,虽短短五年,其来源远溯西侨男女中学,汉璧礼男女中学。

    查汉璧礼中学先在蓬莱路开办,规模不大,嗣以英美帝国主义在上海势力渐厚,西侨渐多,遂在北四川路底建设规宏大元汉璧礼中学,即现在市立复兴中学之校址。旋在靶子路救火会旁设立一富丽堂皇之汉璧礼女子中学,即现在之空军办事部,汉璧礼中学系纯私立性质,自设董事会,经费全由董事会负责,后因西童渐多,遂由工部局拨给建筑费及经常费,成为半官立性质之学校。

    帝国主义侵华日亟,工部局势力范围日益扩张,西童亦与俱增,故又在愚园路设立西童女校,以资收容。十余年后,又感不敷,故又在迪化路愚园路转角另设西区西童公学专收西侨男生,即现在我校之校址也。

    八一三之役,北四川路之汉璧礼男女中学首被日军占据,该两校因与西区西童公学及西童女校合并,太平洋战争暴发后,暴日假西区男女公学校舍作为英美侨民之集中营,于是原有之两个西童公学及避难来之汉璧礼男女中学遂由汪政府接管而改名西童男女中学。将中学部学生迁移至巨福路教堂开学,小学部移至愚园路八五一号开学,当时英美侨民均入集中营,且因陆续回国西童极少,因而吸收一部分中国学生,以资补充。

    抗战胜利,传家奉命接长西侨男子中学,当时男生连小学生在内,不过二百人。接管之初,多数学生为苏联、西班牙、菲律宾、印度等,少数为我国人,教师大部分亦属西人,设备简单,校舍极小,教课亦不认真。  

    西区校舍经作英美集中营之后,日本宪兵队又将侨民迁至浦东,省立上海中学及大夏大学集中。而将原校舍作为日本伤兵医院。抗战胜利之初,国民党军队至上海接收日宪兵医院,因又改为国民党军队之驻扎地。在国民党军队接收前后,日军将其中电线尽行拆去,电话电灯,煤气,自来水亦尽行破坏,其中设备全被搬空。经与国民党军队交涉至三个月之久,始于一九四五年十二月十八日将由巨福路及愚园路八五一号迁入现有校舍,将三层楼作为西侨男中一部,另由聂灵瑜女士长校。校舍既有但设备简陋不堪,故走工友路线将堆积在新嘉坡小学草棚内遣留之破橱,办公桌椅及零件装十余卡车搬回。复走旧教师路线三个月之交涉及

有力之证明自大西路由伪中美合作社接管之房屋内,将化学仪器四十余箩及桌椅八十余套悉数搬回,经半年之修理布置,校舍设备方勉强可以应付。

    一九四六年夏末次西侨学生毕业后,因西童稀少故将男女西侨中学合并为市西中学,仍由传家接收长校,市西中学遂此产生。

    一九四六年夏添招新生将小学部归并市立女子师范,市立女子师范之附中部归并市西同学增至五百余人,故教职员亦增至三十余人。

    一九四七年市西第一届毕业生计五十余人,大都考进沪江,圣约翰,大同等校肄业。是年又扩充班级至十八班,学生增至七百余人,教师四十余人。   

    一九四八年第二届毕业计同学五十七人,是年夏又扩充班级至十九班,同学增至八百余人,但是年物价波动最剧,师生都感受生活威协,行政不易。  

    一九四九年春,学校为国民党反动派军队占据,底层校舍,大礼堂,食堂全为占据,操场作为制弹药之所,到处堆积危险性之弹药,威协师生安全至钜。但师生团结一致保护校产,用极端忍耐工夫与驻军周旋,直至五月廿三日解放军到沪,匪军逃跑,师生遂得安心静待文管会接管。

    文管会于七月十八日派杭苇同志来校接管,由杭苇同志当场宣布接管文告及宣布今后处理本校方针。随后即清点校产,用民主方式产生临时委员会,领导一切,同时学校照常进行,于六月底结束。七月初举行第三届毕业典礼计高中毕业生九十八人,初中一百人。

    一九四九年秋季开学,一部份教师及同学经过学习之后,对于工作学习都有新的开展。

    教导处谢子梅先生辞职赴美,教育局另请黄杰民先生为教导主任,并请林应澜先生为副教导主任。开始实行民主管理,民主领导,民主集中制度。

    学生会展开改组,团支部亦积极筹备,于十二月十七日举行校庆纪念时正式成立学生会及团支部,从此学生有了自己的组织,更可以发挥力量,配合行动,办好学校。

    一九五零年是困难年。二月六日之后,开学时请求免费达百分之廿八,既上课之后,同学思想混乱,物价波动不已,但不久经过海南岛,舟山岛解放物价亦渐稳定,学习情绪渐高,工作渐轨道,本届高初中毕业同学计高中八十九人,初中八十五人。

    本届高中在校最久,多数同学在校计有四年之久,对于文娱,体育活动,贡献很多。希望一九五零级毕业同学,无论升学就业,都能克服困难,坚持学习,为新中国建设而努力。